“吃货”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电视剧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第七集,戈玲号召大家去吃丰收的萝卜时采用了“吃货”一词。近几年“吃货”一词被广大美食爱好者广泛传播,用于自称和互称。刘慧是名吃货,专挑进口零食的吃货,吃得放肆吃得离谱,结果吃进了监狱。
灰姑娘的公主梦
刘慧土生土长在常州老城弄堂里,父母都是老三届知青,大自然中接受再教育,回城晚结婚晚,30好几才有了她。父亲文化不高也没啥技术,回城后在厂里干些杂活,工资微薄。刘慧5岁时妈妈走了,是跟初恋情人出国了,再无音讯。爸爸含辛茹苦独自拉扯女儿,他发誓决不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,虽捉襟见肘,还是竭尽全力培养女儿上了大学。
刘慧说从有记忆开始很少吃肉,有肉也就一星点肉糜夹在粉丝汤里,捞都捞不到,闻点荤腥罢了,味蕾从没得到过一次惬意的满足。小时候最羡慕同学们三五成群去超市买零食,每次放学她孤零零地避开同学,饥肠辘辘把家回,她不怪爸爸,也从不问爸爸要零花钱,爸爸够难的了,她发誓靠自己改变底层市民的日子,要成为上等人。
刘慧大学毕业后应聘本市某着名房地产公司从事售楼业务,因工作勤恳晋升为组长,加之前些年房地产业火爆,月收入从开始的2000元飙升至上万元,年底根据业绩还有一笔可观的奖金,小白领啦。这天,她悠悠闲闲地逛进了购物中心地下生活馆,就再也没回头。
柜台前,她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,比利时“哈姆莱特”巧克力,轻轻搁在舌尖,如丝绸般柔软细滑,闭上眼睛,旋即融化开去流入咽喉,香甜润口……货架上每个国家零食的尝了个遍:意大利千层饼、澳大利亚荔枝、丹麦火车头曲奇……大饱口福,大快朵颐,儿时的窘迫尴尬、自卑自怜化作一缕轻烟随风散去,她再也不是被同学们奚落的灰姑娘了……
刘慧的吃穿用一律进口品牌,背个LV包走在南大街上,似乎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心里暗示:看我买得起名牌包,我付得起上流的待遇,我有更好的生活,我是个有价值的女人。
背个品牌包就成为上等人了吗?要知道优雅的法国女人很少买品牌包包哦,巴黎92区的
La
Defense
是全法国最集中的大公司金融区,而背着名牌包来上班的女人,少之又少。问她们为什么不买品牌包,她们这样回答:“不是买不起那一个包,只是不想打肿脸,硬塞进那个不属于我们的阶级。”
据说2015年全球64%的奢侈品都被中国人买回来了,真是人多力量大,可喜可贺。未富先奢,吃什么穿什么,开什么车住什么小区,都是身份的象征,炫耀的资本,没办法,人们就认这些个。中国被列为头号拜金主义国家,这是好事吗?我们真的富得不得不流油吗?
物质消费的满足需要不断重复
刘慧因工作出色收入不断提升,满足了虚荣心,她还需要一个家,结婚了,有了儿子,生活多么美好,小女人幸福得像花儿一样。
刘慧非常渴望在这个家里至高无上,得让丈夫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,得让公婆在她面前俯首称臣,她端起高级白领架势,家务活从不沾手;她出手大方,日常用品、儿子的服装玩具都是精心挑选的国际品牌,就连给公婆买的内衣、滋补品都是日本大牌。她很快发现,她的高品位并没带来家庭地位的提升,她压根就没得到全家的尊重,丈夫跟她隔着肚皮,要紧事从不跟她言语,只跟父母汇报,年终奖也都交到父母手中,公婆对全身上下国际品牌的儿媳并不俯首称臣,刘慧感觉这里不是家,一叶浮萍漂来荡去,心无着落的弥补方式还是购物,女性自我释放自我安慰方式惯常两种:一是购物,二是吃东西。两种方式刘慧都拿手。
刘慧说“从小到大就特别怕被人瞧不起,特别在乎别人瞧我的眼神,同事朋友的眼神,购物时营业员的眼神,连公婆的眼神都很在意,特别需要被人尊重认可。”在家里得不到满足感的刘慧贪婪地享受着“花钱时的快感和自傲”,而这种感受必需有观众围观才过瘾才有必要。她频繁组织闺蜜同事聚会,披一款爱马仕丝巾,不紧不慢抖搂出LV拎包里的进口化妆品:兰蔻口红,No.5香水,希腊护手霜;当着众人的面拆开美国什锦果仁,递给在场的每一位……然后很享受地瞄一眼对方的表情,从那些羡慕的眼神中获取生理心理的双重满足,这种满足感刺激着她不计后果地挥霍,无力自拔。
从物质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是短暂的,需要不断重复。刘慧特能吃,但不是按常规一日三餐,她只吃零食,一次购买进口零食数百元至上千元,三两天吞吐一空,再选购再吞吐,吞了迷药般周而复始。刘慧说不这么吃就觉得掉价没身份,心里空荡荡的,就坐立不安。她三天两头坐在购物中心地下生活馆那张精致的咖啡桌前,悠悠地端起杯麦斯维尔咖啡,似乎就有了奥黛丽赫本那公主范儿,就有了香奈尔望族闺门的作派;灯火阑珊夜,躺在老小区那10多个平米的卧室,听着老公的鼾声,瞅着白花花一览无余的天花板她寻思:买不起豪宅,嫁不成精英,能裹着玛丽莲梦露钟爱的阿玛尼睡衣入眠,不掉价了,也不枉世间走一回啦。
如果说英国式的奢侈重在沉稳,意大利的奢侈重在优雅,法国的奢侈重在贵族气,那么中国人的奢侈大多重在炫耀身份和品位,重在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。国人普遍以炫耀为目的的奢侈品消费,说明存在一个普遍的、需要被尊重的、不自信的人群。其实,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及消费,一定有它内在的价值所在和精神含量,绝非表面化的价格,绝非刘慧那样的感受。
曾在巴黎的“春天百货”闲逛,仔细打量金发碧眼、彬彬有礼的收银小姐,中国人在她面前排起了长队,她面无表情地接过中国人递上来的大把大把的欧元,那一脸不屑分明是在嘲笑中国人的傻逼,心里恐怕还在窃喜中国人的慷慨大方吧!(涉案人员为化名 未完待续)